
成功案例 /
Success Case
- 子宮肌腺症一定要開刀嗎?我們的治療目標是成功懷孕,不是急著手術!
- 發表時間:2025-09-15
▼ 快速導覽
|
子宮肌腺症會導致不孕嗎?一定得開刀嗎?
當女性被診斷出子宮肌腺症時,最常見的兩個疑問就是:「我還能懷孕嗎?一定要開刀嗎?」尤其許多婦產科醫師一發現肌腺症病灶,便建議直接手術處理,甚至可能提及切除子宮,這讓許多想懷孕的女性陷入焦慮與迷惘。但事實上,子宮肌腺症並不等於無法懷孕,更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手術處理。我們在診間實際接觸過許多案例,透過藥物控制與分段式試管策略,在不動刀的情況下,一樣能夠達到懷孕的目標。
本篇專欄將由張帆婦產科黃郁書副院長,分享一位35歲子宮肌腺症女性的真實案例——她沒有動刀,透過完整的療程規劃與子宮環境調整,第一次胚胎植入就順利懷孕成功!這篇文章將說明我們的評估邏輯與治療原則——以懷孕為目標,而不是單純治病為導向,為每一位患者量身打造懷孕路徑,也為還在努力備孕的你,提供一點希望與參考方向。
▎子宮肌腺症是什麼 |
子宮肌腺症(Adenomyosis)是一種子宮內膜組織異常生長至子宮肌層的疾病,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。
常見的症狀包含:
• 月經量多、經期延長
• 嚴重經痛
• 下腹壓迫感或慢性骨盆疼痛
• 不孕或反覆流產
這類病灶會導致子宮整體變厚、變硬,內膜環境失去彈性,直接影響受精卵著床與胎兒著床後的發育穩定性。
|
肌腺症影響懷孕主要來自三個層面:
1. 胚胎著床困難
肌腺病灶會破壞正常的子宮結構,導致內膜不平整、著床點穩定度不足,使即使是優質胚胎,也難以穩定著床。
2. 增加早期流產風險
病灶造成的子宮肌層硬化與收縮異常,使胚胎即使成功著床,也可能因血流供應不穩、子宮張力過強而導致流產。
3. 慢性發炎與荷爾蒙干擾
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環境下,荷爾蒙傳導與子宮收縮節律紊亂,會進一步干擾卵泡成熟、受精與內膜同步化,降低試管療程成功率。
|
常見的處理方式包含:
• 藥物治療:使用 GnRH agonist(如柳培林)暫時抑制雌激素分泌,使病灶萎縮、減少發炎反應,進而改善著床條件。
• 肌腺症減積手術:適用於病灶嚴重或藥物效果不佳者。目的是減少病灶體積,重建子宮構造,有助於日後胚胎植入。
不過,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手術,是否開刀需視病灶範圍、年齡、卵巢功能與生育計畫而定。在懷孕為目標的前提下,我們在診間實際接觸過許多案例,有些患者經評估可嘗試「藥物控制+分段式試管」,在不動刀的情況下,一樣能夠達成懷孕的目標,成功率也相當可觀。
▎延伸閱讀:合併子宮肌腺症手術和試管嬰兒,成功治療難纏的子宮肌腺症不孕症
35歲子宮肌腺症患者成功案例:藥物控制+分段式試管,一次植入就成功懷孕!
• 曾多次失敗,期盼再努力一次的她
35歲的小萱,婚後兩年來一直努力備孕,卻總是盼不到兩條線的出現。她曾在外院接受多次排卵藥治療,卻始終沒有懷孕,身心早已感到疲憊。這一次來到門診,她語氣堅定地對我說:「我想做人工授精,這次想再努力看看能不能成功。」在詢問她的月經狀況與過往治療經驗後,我們安排做超音波檢查,很快地發現導致她長年經痛的主因──子宮肌腺症。而她的先生在外院所做的精液檢查報告中,也顯示精子數量偏低,無法達到自然受孕的門檻。
「妳的卵巢功能目前還可以,但若同時面對著床困難與精子條件不佳,人工授精的成功率會相對偏低。」
我也進一步建議她可先進行一個完整的排卵監測週期,確認卵泡發育與排卵狀況,再視評估結果,考慮是否進入試管嬰兒療程。她聽完之後點點頭,表示理解,也願意配合安排下一步療程。
那一刻,她的眼神中雖然仍有一絲不安,但更多的是一種重新燃起的希望。
• 分段式試管療程:先冷凍胚胎再治療肌腺症 提高成功率
在正式進入療程前,我先替小萱安排了一個完整的排卵監測週期,觀察她的卵泡發育與排卵狀況。超音波追蹤的結果令人放心,她的卵巢功能穩定,排卵也很順利,代表卵子的品質具備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條件。
接著我們啟動試管療程,為了提高成功率,我建議她採取分段式試管療程(Freeze-all + 延後植入)——先將胚胎冷凍保存,讓我們能專注處理子宮肌腺症所造成的著床環境問題(透過藥物或是手術的方式),待子宮條件改善後再安排植入,這樣能有效提升懷孕的機會,降低反覆失敗的風險。小萱完全理解這樣的安排,也非常配合。我們順利完成了第一次的取卵,成功培養出數顆中上品質的囊胚,接著立即進行冷凍保存,為後續的凍胚植入做好萬全準備。
▎延伸閱讀:優質囊胚不懷孕,是卵子履歷不好?|調卵和養卵有何不同?|卵子不好,精油也有鬼? |
![]() |
• 藥物而非手術:溫和控制肌腺症病灶
下一步,是調整肌腺症的狀況。在治療評估時,我會和每位患者討論兩種主要的選擇:
• 藥物治療(GnRH agonist,如柳培林):
透過抑制體內荷爾蒙分泌,使卵巢進入短暫休眠狀態,達到讓肌腺病灶萎縮、降低慢性發炎的目的,有助於改善著床環境。這類治療常見於植入胚胎前的準備期,有些患者需要連續施打數劑,並搭配定期監測副作用與治療反應。
• 肌腺症減積手術:
當病灶體積過大或導致子宮結構嚴重變形時,會考慮透過手術減除病灶,以改善子宮功能、協助胚胎著床。但是否需要開刀,需綜合評估:肌腺症嚴重程度、子宮形狀變化、卵巢功能、及患者的生育計劃,才能做出合適的決策。
在說明治療選項後,我也坦白地提醒她:「妳的肌腺症體積不小,單靠藥物可能無法完全讓子宮恢復正常大小,而且可能需要多劑治療,療程時間會比較長。」儘管如此,小萱仍對手術有顧慮,她傾向希望先以藥物方式試試看。我進一步評估她的子宮結構尚在可控範圍內,不至於立即需手術,因此也認同這樣的處理方向。最後我們達成一致共識,決定以藥物療法作為第一階段的調理方式。
接著,我為她安排了兩劑柳培林注射,正式啟動藥物治療。同時,我們持續觀察她的生理反應與病灶變化,為後續的胚胎植入打造更穩定的子宮環境。
▎延伸閱讀:子宮肌腺症術後試管嬰兒成功懷孕案例 |
• 治療後穩定評估,第一次植入即成功懷孕
兩劑柳培林注射治療結束後,小萱回診進行療效評估。透過超音波追蹤,我們觀察到她的子宮體積明顯縮小,這是肌腺症治療達到初步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。同時,她的CA-125指數也從原本偏高的水平回到正常範圍,顯示肌腺症相關的發炎與分泌活性已經有效被抑制。
這些變化讓我相當安心,我告訴她:「現在子宮的狀況不錯喔!可以開始準備進行胚胎植入了。」為了打造理想的著床環境,我們選擇以荷爾蒙療法來準備子宮內膜,等內膜厚度與形態皆達到理想標準後,再依照囊胚的發育天數,精準安排解凍與植入的時間點。
這一次的植入,也是她人生第一次胚胎植入——結果非常令人振奮:小萱成功懷孕了!
整個孕期過程中,小萱也都非常穩定,沒有出現任何與子宮肌腺症相關的併發症。最終,在十月懷胎後,她平安生下了一名健康寶寶,順利走過這段歷經努力與調整的懷孕之路,也圓滿實現了她當初堅定想當媽媽的心願。
|
治療肌腺症的目的,是為了懷孕成功,而不是急著開刀
在臨床上,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:當患者被診斷出子宮肌腺症後,第一個反應不是問該怎麼治療,而是滿臉擔憂地問:「我是不是不能懷孕了?」、「是不是一定要開刀,甚至要把子宮拿掉?」—— 臨床經驗和數據告訴我們,肌腺症不等於無法懷孕,也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馬上開刀。
|
子宮肌腺症的核心問題,在於它影響了子宮的「著床環境」:發炎、硬化、內膜同步性不佳……這些都可能讓即使是優質的胚胎,也無法順利著床。因此,真正的治療目標,不是單純把病灶處理掉,而是要評估如何讓子宮「準備好」迎接受精卵,讓懷孕有機會發生。
以這次小萱的例子來說——她有肌腺症、精子狀況也偏弱,一般來說很多醫師會建議先手術。但我選擇先觀察她的子宮結構與病灶範圍,在確認藥物治療仍有機會控制的前提下,我們就不急著開刀,而是採取「藥物控制+分段式試管」的方式,讓她有更多時間調整,也降低不必要的手術風險。
而這樣的策略,最終也成功幫她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寶寶。
|
1. 不是看到「肌腺症」三個字,就放棄懷孕希望
懷孕困難往往是多重因素造成的:卵子品質、內膜狀況、卵子發展履歷、子宮形態、甚至是精液條件,每一項都可能影響懷孕結果。肌腺症只是其中一環,不是絕對的阻礙。
2. 手術不是唯一選項,藥物療法也是有效策略之一
我們會根據每位患者的實際條件、年齡與生育計劃做出建議,而不是一味預設開刀治療。搭配藥物療程規劃,是許多病人可以考慮的第一步。
3. 分段式試管療程是重要關鍵:讓胚胎等子宮「準備好」
我們常說,不是讓身體配合療程,而是讓療程配合妳的身體狀態。子宮肌腺症患者常處於慢性發炎與內膜不同步的狀態,直接植入胚胎風險高、失敗率也高。我們會先完成取卵、凍胚,接著以藥物調理子宮,等內膜穩定後再進行植入,大幅提升懷孕成功率,也減少病人反覆打擊的挫折感。
真正好的治療,是有判斷、有節奏、有選擇 |
不是「不用手術就一定比較好」,也不是「開刀一定最有效」,而是根據妳的狀況,訂出最適合、最有機會懷孕的節奏與路線。我們的目的不是「治病」,而是幫妳圓一個「成為母親」的夢。
—— by 黃郁書醫師 2025.09.09 |
【本站所提供之醫學內容僅提供疾病與診斷流程之說明,並無法取代與醫師面對面的診斷,如有任何健康或醫療相關問題,或任何身體上不適,請向醫師尋求進一步的診斷與諮詢】
► 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:【張帆婦產科】
► 多年經驗累積發展出養卵的系統性療法,讓大部分病人都能一次植入成功 ► 媽咪好孕分享 |